司法部文明律师事务所

优秀律事务所

免费咨询热线:

0813-6550555

四川双溪律师事务所

Sichuan shuangxi law firm

生态环境法规是民营企业稳健发展最宝贵的资源要素
来源:双溪律师事务所 | 作者:双溪律师事务所 | 发布时间: 1341天前 | 2173 次浏览 | 分享到:

  本文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法治思想为指导,以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要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为遵循,以民营企业兴衰成败实证样本为视角,引领民营企业将生态环境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技术标准作为稳健发展最宝贵的资源加以珍惜和利用。

  实证样本证明:将生态环境法规作为最宝贵的资源,转换植入民营企业投资决策运营始终,成为民营企业内生性需求,产生内生性效益;就能有效促使民营企业自觉践行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英明论断;就能使民营企业获得持续优化的、行稳致远的营商环境。

  目的意义

    本文以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为目标,以中央省市环保督察为驱动力,以民营企业在适应生态环境保护中鲜活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实证样本为载体;归纳提炼生态环境法规对新时代民营企业优化营商环境影响度的规律性,从而有利于帮扶民营企业自觉地、前瞻地、有效地识别和避让生态环境污染困局,扎实帮扶民营企业持续稳健发展。

  创新观点

  着力探索提炼“生态环境法规资源转换植入民营企业,成为民营企业内生性需求,产生内生性效益”的实证样本引领价值;以期实现“我守环保我昌盛”的生态文明价值追求。

  研究层级

  (一)宏观层级:全面、系统、科学、有序、及时、动态地系统性梳理与民营企业持续稳健发展相关的生态环境法规资源背景,系统性解读、系统性梳理中央省市各部门所涉生态环境法规的关联性、一致性、有机性、互补性,化解矛盾冲突性,充分利用现行生态环境法规宝贵资源,充分利用自贡市地方性法规文件制定权,参照中医学“相生相克”辩证施治原理,以“运筹学”、“方法论”、“系统论”、“经济法学”为工具,为民营企业持续稳健发展提供一揽子能够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生态环境法规资源“普查”、“补缺”、“筛选”、“配伍”、“应用”的配套路径和方法。突出生态环境法规资源有机整合形成对民营企业系统性、立体性、有机性、持续性、前瞻性价值链驱动。

  (二)中观层级:将宏观层级的研究成果下行移动,与民营企业所涉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污染治理等要素充分对接吻合,使宏观层级的研究成果能够有效牵引民营企业沿着新阶段社会经济生态文明综合治理方向持续稳健运行。

  (三)微观层级:带着宏观、中观层级的研究成果,突出问题导向,开展广泛深入细致的实证样本解剖,特别注重整理提炼出生态环境法规资源对民营企业生死存亡影响度、规律性的理论成果,比如,专题精细研究自贡市盐化工民营企业生产经营造成生态环境损害所面临的中央省市环保督察零容忍高压态势的困境和出路。

  综上三个层级:彼此构成内在逻辑严密的科学递进关系,研究成果力求做到:理论深入浅出,实证样本真实且具有代表性,推广路径清晰可鉴。

  研究路径

  以民营企业环境污染治理现实问题为导向,以实证样本为载体,综合运用部门走访,专家咨询,企业座谈,实地调查,驻点调研,个别访谈,培训交流,实证样本分析,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大数据检索等方法,从共性与个性中探寻生态环境法规对民营企业营商环境影响度的规律性。

  先后深入生态环境部门、科技经济信息化部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政府部门座谈调研生态环境法规实际贯彻执行状况。

  先后走访2020年度、2021年度自贡市辖区水环境重点排污企业、大气环境重点排污排污企业、土壤环境重点排污排污企业36家,了解生态环境法规对重污染民营企业营商环境影响度。调研重点在于以下五个方面

  (一)着力研究环境污染治理所涉生态环境法规在转换植入企业、成为内生性需求、产生内生性效益过程中,政府部门之间,部门内部法律法规与技术规范之间配套信息资源共享。

  (二)着力研究环境污染治理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在民营企业投资规划设计建设全过程所涉环境污染治理的介入区间、实际困难,以及解决实际困难的可行办法路径。

  (三)着力研究部分环境污染治理优秀企业和困难企业,摸清优秀企业的经验、困难企业的教训。

  (四)着力研究中党十八大以来,政府各部门对国家发布的系列生态环境法规对标嫁接支持民营企业,监督和鼓励民营企业规范科学有效使用国家产业扶持资金的具体经验做法,财政项目资金验收稽查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办法。

  (五)着力研究政府职能部门对民营企业的环境污染执法处罚的强度、难度、出路、效果。

  实证样本概览

  持续研究民营企业兴衰成败、生死存亡的规律性,特别重视民营企业因违反生态环境法规而陷于困局以及脱困的可行路径。

  调查发现:民营企业大多重视自然资源、市场资源、货币资源、人才资源、机会资源......;大多不知道、不认可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技术标准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技术标准以及中央、省、市、县区社会经济产业政策是民营企业持续稳健发展最宝贵的必须的资源,甚至误认为法规政策是民营企业优化营商环境的紧箍咒,是民营企业稳健发展的枷锁、负担、麻烦,总想绕道走。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生态环境损害零容忍背景下,已有不少民营企业却因其生产经营违反生态环境法规而陷入困境,有的为此付出惨重代价才得以重生,有的简直无法弥补,沦为僵尸企业绝境,这已是新时代民营企业持续稳健发展最大的瓶颈,最大的软肋。

  为有效引领民营企业真切地认识、充分地运用生态环境法规资源价值,启动这项实证研究。

  (一)环保督察,几家欢喜几家愁

  实证样本之一:水泥制造行业虽属高耗能高污染限制发展的夕阳产业,但毕竟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刚需。在自贡市辖区,经过中央省市环保督查,将10多家不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高耗能高污染水泥制造企业依法关闭,退出市场;仅保留两家水泥制造达标企业。这对保留存活下来的两家水泥制造企业,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公平、巨大的福音。

  中央省市环保督查之前,一个投资1000万元的水泥制造企业A,将巨大的高耗能高污染损害转嫁给全社会民众承担,污染企业为此并没有承担相应的环境污染经济代价成本;一个投资20000万元的水泥制造企业B,履行了低耗能、达标排放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定义务。虽然企业B的投融资回收期、回收成本将近是企业A的19倍;但在水泥产品销售的市场竞争中,平均价格杠杆却无法反映、无法顾及企业B在履行低耗能、达标排放法定义务中的增加的19倍投资回收期、回收成本代价。昔日如此忽略水泥制造行业生态环境保护会义务状态下,导致守法企业B持续亏损,不守法企业A持续赢利。

  中央省市环保督查过程中,生态环境法规达标的两家水泥制造企业,经受住了最严厉的环保持续督察检验,自然获得生存而欢欣鼓舞,仅二年左右时间就实现了环保达标投资的全面回收、全面补亏,持续赢利,持续增加缴纳税费金额;根本原因在于这两家水泥制造企业自觉充分运用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标准等法规资源,确实达到了环境污染治理效果,符合生产经营法定条件,获得巨大的市场竞争空间,成为遵守生态环境法规最大的受益者,每个企业均实现赢利,解缴入库税金超1亿元/企·年。

  其余10多家水泥制造企业因不符合生态环境法规,在持续严厉的环保督查中逐步陷于困境,逐步被淘汰被依法关闭,彻底退出市场。

  荣县辖区29个石灰石采矿场,在七个月环保督查中,仅有1个采矿场符合生态环境法规规定,持续正常生产经营,获得了巨大的市场竞争空间机会,亦是遵守生态环境法规最大的受益者。其余28个采矿场均因这样、那样的生态环境法规问题,无法正常生产经营,大多陷于困境。

  实证样本之二:首轮环保督察时,大部分机动车修理、养护、洗车场却因环保不达标而被迫歇业关闭,当时还有部分民众因洗车不方便而误解环保督察。

  我们的专项研究证实:大部分机动车修理、养护、洗车场均没有遵守《汽车修理养护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26877—20011),甚至还有大部分业主竟然不知道有这么一个环保技术标准;自然就没有相应的、必须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设施设备。汽车修理养护洗车场环保技术标准等生态环境法规是比较完美的;但是,在首轮环保督察前,相应的必须的贯彻实施、督察执行的生态环境法规存在虚空化现像,环境污染治理欠账太多,壮士断腕,必下猛药。

  凡是生态环境法规达标的汽车修理养护洗车场均是环保督察的最大受益者,先前自觉的环保投资达标付出的代价,终因环保督察而获得市场公平竞争背景的填补机会。

  实证样本之三:企业C在20万吨/年饲料生产线项目投资规划设计建设过程中,自觉全程全面精准对标配套的生态环境技术规范、技术标准资源。适逢首轮环保督查,经受住了最严格的投产达标检验检查,生产许可证申报获得一次性验收合格,赢得了宝贵的市场机会;与此同时,大量的饲料生产企业因生态环境法规问题,被迫停产整改。

  专家组在对企业C的投产达标检验检查中,细化到检验室废弃危化品无害化处理这个很容易被企业忽略的极端重要的环境污染治理事项。如果该企业就此疏忽,专家组至少“三个月后再来复检”,该企业损失是:少生产50000吨饲料,减少1.75亿元产值(50000吨饲料X3500元/吨),减少利润2100万元(1.75亿元X12%)。当时,不少知名饲料企业突然经受不住环保督查而被迫停产整改,自然导致饲料产品的市场饱和度断崖式降低,腾摞出的市场空间机会被企业C把握住了,成为环保督察的最大受益者;部分被迫停产整改的知名饲料企业纷纷请求企业C代加工饲料产品,被企业C拒绝。

  综上三个实证样本表明:中央省市环保督察,即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淘汰了污染环境的落后产能,极大地净化优化了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营商环境。这就是环保督查几家欢喜几家愁的真实状态;这就验证了生态环境法规是最好的社会经济问题的清道夫,是最有效力的营商环境。中央省市环保督察的确功在当今,利在千秋。

  (二)环境污染治理企业须建立大科学观念,须借鉴中医“相生互助配伍”原理,须跨门类、跨领域、跨学科调动整合“相生配伍”的技术规范资源、技术标准资源、技术人才资源,才能实现环境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置、资源化利用目标。

  实证样本之四: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所在全国启动了28个十点畜禽粪便、农作物桔杆无害化处置、资源化利用试点项目投资。其中一个项目落地荣县辖区,使我们有机会对这个项目给予持续深度观察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其一、充分地有机整合、持续依靠中科院、农科院、沼科所、四川轻化工大学、晨光化工研院的微生物发酵、土壤改良、污染治理、智能化区块链、机械工艺、环境工程、法律顾问等跨门类、跨领域、跨学科的科学家团队智慧支持。

  其二、科学家团队为杜绝年产12万吨沼液可能造成二次污染的风险,近100次评估优化原技术方案。生态环境技术人员持续盯住“沼液低温负高压蒸馏浓缩技术”年消解12万吨沼液的“水平衡”问题不放。虽然这个技术在理论上似乎可使12万吨沼液污水零排放;但是,经实践验算,根本无法实现“水平衡”。年产12万吨沼液如果不能实现“水平衡”,一旦积累泄露,将会造成巨大环境污染;据此,科学家团队优化技术方案为“沼液实时过滤分流→沼液分流浓缩原液用于叶面肥基料+沼液分流废水净化无害化排放”,终于实现了“水平衡”,既实现了无害化排放、又获得了资源化利用。

  其三、科学家团队动用矿山磁选技术清除沼液、沼渣中的重金属,这是对原技术方案的科学优化;原设计方案预期年产720万立方米生物天气,经选育优质沼气发酵微生物,年产生物天气突破1000万立方米;年产6万吨生物有机土壤改良菌肥;为减少温室效应,将年产约12吨二氧化碳回收纯净利用。

  其四、根据该项目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工艺技术优化的实际需要,先后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1项专利技术成果,具有贴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实际需求优势,其转化推广效率大多会更优于科研院校实验室的专利技术成果。

  这个环境废弃物“无害化处置、资源化利用”试点项目建设运营,充分彰显了生态环境法规技术资源转换植入民营企业,成为民营企业内生性需求,产生循环经济内生性效益的实证样本价值。

  结语

  本文围绕主题,着力研究政府部门与民营企业应该怎样理解和响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理解优化营商环境的本质属性;千头万绪,重在将生态环境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技术标准等法律规范切实地、持续地、广泛地转换植入社会经济治理的每一个单元,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胞,每一个民营企业,使之产生切实丰硕的社会经济高质量效果。

  从实证样本微观视角入手,要求各级国家机关积极践行“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的普法职责,加强对民营企业有关生态环境法规惩罚性、鼓励性、保护性、实操性培训。引导民营企业由被动接受环保督查,转变为自觉将生态环境法规作为稳健发展最宝贵的资源加以珍惜和利用;将遵守生态环境法规作为最优化的营商环境,进而善于识别、避让、化解民营企业涉嫌生态环境违法犯罪的死亡陷阱。


 

党建园地

The party